起源
佛教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是悉達多.喬答摩, 又被稱為“釋迦牟尼”,牟尼意為寂默,亦有大智之意,喻為圣人。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派郎中蔡音等18人赴西域迎請佛法,因此以公元67年作為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佛教思想
講求因果輪回,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善有善終,惡有惡報,這一點鼓勵了人們,要積極地去行善除惡。佛教傳入中國后,由于其佛理貼近人們生活,深得統治者接納,而后傳到民間,其后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興衰之路
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廣修佛寺,削發出家為僧的人數也迅速激增,南朝梁武帝還親自制文發愿,舍道歸佛,四次舍身同泰寺,還將佛教定為國教。
但是寺院經濟的發展達于極盛必然會引起寺院和國家之間不可避免的經濟利益上的矛盾。因此,由歷朝漸進、和平的限制與壓抑,轉變為急進、強硬的滅佛運動。
歷史上先后出現四次較大型的滅佛事件,其中北周武帝滅佛尤為嚴重。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現代意義
在現代社會,佛教對中國依舊有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其倡導的“無緣慈悲”的思想,對于當今物欲橫流的現實社會,有利于平息人們心中的貪念、邪念,起到了促進人們豁達的心態、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積極作用。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1.關注人與自我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2.協調人與人的矛盾,維護世界和平
3.調適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促進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